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ESC2007]诊断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新方法,距离临床实践还有多远?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07/10/23 13:09: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应用于超声诊断领域的新技术日臻完善,以期克服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两大缺陷:评判者的主观性和不尽理想的成像质量。尽管可能有助于实现局部或整体心脏功能定量分析的试验性工具已有不少,但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估的难题至今仍悬而未决。在此次会议期间,演讲者就各自负责的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Alan Fraser就组织多普勒指数(TDI)及其衍生指标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指出此项技术所存在的局限性。尽管在讨论中,Alan Fraser认为TDI及其衍生指标,至少在其本人的临床实践中,属于超声心电检测整体的一部分。但这些新型工具与其他价格更为低廉、使用更为方便的标准化工具相比,在分析过程中是否存在无额外优势?Fraser并未就此提供相关证据。此后的演讲中,Tony DeMaria沿袭Fraser的议题,列举了TDI的优势,并就流速矢量成像进行了讨论。流速矢量成像目前仍是有待完善的研究性工具,尚未应用于临床。

    Mark Monaghan就三维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将再同步化治疗作为其演讲的重点。有趣的是,Mark Monaghan还指出:与诸如TDI及其衍生指标等定量检测技术相比,他更倾向于三维技术和造影增强技术。最后的议题即为造影增强技术,作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Tony DeMaria针对造影增强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全面评估后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业已问世将近20年,此项技术的应用仍然方兴未艾。造影增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心肌边界的显像清晰度,但是,由于缺乏标准化实施程序和源于多中心研究的高质量临床数据,该项技术尽管颇具潜力,但仍未完全成熟。

    结论:

    超声定量评估迄今仍是技术挑战,也是有待实现的临床目标,新型超声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相关技术仍应仅限于试验层面。专家也未就诸多指标孰优孰劣、以及相关技术的临床应用等问题达成一致。将新技术引入临床需经从可行性研究到大型多中心研究、从疗效研究到效能研究等不同阶段的科学评估。

版面编辑:国际循环



超声诊断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